
朋友小麥分享:年前組織架構調整后,我的工作量是原本的1.5倍,工作一直很忙很累,現在每天被“不想上班”的念頭折磨,負面情緒很重,快要調整不過來想要離職了。
在社交平臺上,也看到越來越多的“不想上班想要辭職”的帖子,但是我想說,有時候不想上班真的不需要辭職。
一、讓人厭倦的,是工作的價值條件
我們從小就被要求:要符合外界期待,才能得到獎勵。例如:
上學的時候,父母會說考到多少名次能收到獎勵;工作后,領導會說完成多少KPI能獲得獎金、升職……
久而久之,我們就習慣用應該代替想要,用社會標簽掩蓋真實的感受。

很多人不想上班或者抗拒上班,本質上還是無法接受“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節奏生活”。
二、內心自由,在哪里都能不上班
有人說:受不了一個地方,要么忍要么滾,可是成年人的選擇,從來不止“忍”和“逃”,而是重構職場生存邏輯。
人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,也可以有plan C、D、E等等更多的可能性。
如果你“厭班情緒”嚴重,不妨試試下面這些小tips,保護自己的情緒,讓自己擁有比較積極的狀態。
1.開啟“職場靜音模式”
有人說:上班的情緒勞動,比工作本身更累,例如:工作中的那些情緒偽裝、情緒配合、情緒抑制。
上班只是用自己的時間和勞動成果換取報酬,不必投入過多的情感,領導的評價只是參考,領導的情緒是他個人的課題。

拒絕被過度責任感裹挾,做好本職工作,該展現實力的時候展現,盡可能高效完成工作。
2.做前置性職業探索
小江分享:我上一份工作是電商運營,因為工作性質的關系,我能學習到很多運營店鋪的相關知識,我在業余時間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自己的小店,后面店鋪穩定之后,我就辭職為自己工作了。
一份工作我們可以不喜歡,但是不要在不喜歡的工作上消耗自己,這樣只會讓自己失去競爭力,陷入惡性循環。
看過這樣一句話:工作要么賺錢,要么賺未來。
我們不妨用創業心態打工,將打工看成一個學習創業、尋找人脈的機會,相當于是一種低成本實驗:用主業收入托底,用業余時間試錯,花公司的錢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3.找到內心的自由
去年有一句很火的話:“人生不是軌道,而是曠野”,離職博主走紅網絡,很多人羨慕他們能擁抱曠野,享受自由,但是也很難看到他們背后的焦慮。
朋友小慧分享了自己的經歷:因為對體制內的工作感到厭倦,她休了一段時間的假,去云南旅居了半個月,在旅行的過程中她找到了內心的自由,才意識到:其實自己想要的不是逃離。
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,也能練習“內心自由”,例如:將自己當作“職場觀察員”,將上班當成“觀察人性的田野”、在工作之余發展一個小愛好等等,讓工作成為你探索世界的資源。

結語:
工作的本質是為了更好的生活,我們不必將工作放在自己的對立面。
當然,如果你發現,一份工作已經影響到自己的身心健康,并且無法調整的時候,這個時候一定要及時止損。
真正自由的人,不是逃離職場,而是擁有能隨時離開的底氣。
與大家共勉。